作文呼唤

「冲刺2023高考作文01」“生态实践美丽中国”素材精选附范文

编辑:作文呼唤

「冲刺2023高考作文01」“生态实践美丽中国”素材精选附范文,

作文 曾经错过,感动的故事的作文,山的作文  原标题:「冲刺2023高考作文01」“生态实践,美丽中国”素材精选,附范文

  高考日子越来越近,大家备考得怎么样呢?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“生态实践,美丽中国”主题素材。

  最近一段时间,《人民日报》关于“生态实践”话题的文章有很多,而这一主题在高考作文场合没有直接出现过,加上“碳中和”“高质量发展”这些时政热点的加持,在今年备考中,大家要关注这一主题,积累相关写作素材。

  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。天更蓝、水更清,人人都是受益者,人人也都应该是参与者,作为新时代青年,也应该承担起绿色发展的时代责任。在写作时,要注意把生态实践和时代青年责任联系起来。

  塞罕坝地处河北省最北部、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。1962年,原国家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。300多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林场创业者满怀激情,从四面八方毅然走上塞北高原。

  在高寒荒漠上,塞罕坝经过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卓绝奋斗,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。为京津筑建一道防沙源、涵水源的“绿色长城”。塞罕坝精神,不仅是一份坚守,更是一种感动,还是项举世震撼的伟大事业。

  2017年12月,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“地球卫士奖”。刘海莹和林场副场长于士涛、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,代表三代林场建设者前往肯尼亚内罗毕领奖。陈彦娴说:“我们为自己能够亲手创造一个绿色奇迹而感到无比自豪。”

  巴尔扎克曾说过:“在各种孤独中,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。”老一辈的塞罕坝人没有电,没有娱乐设施,人们除了吃饭、睡觉、工作外,没有任何娱乐活动,孤独和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他们的心理极限。正是在精神匮乏的时候,也最是考验人的时候。听从党的召唤,迎难而上,矢志不渝,阻断沙源,修复生态……成了人们的精神信念,他们立下了拼在当下、搏在未来的誓言,科学运用各种研究成果,靠着塞罕坝人的独特精神将万亩沙源治理成了片片绿洲。这是塞罕坝精神的胜利,更是塞罕坝人战胜自己、完成党交给任务的胜利。(摘自文章《沙海铸魂林场人,绿洲圆梦塞罕坝》)

  “全年一场风,从春刮到冬”。石光银生活的三边地区,处于毛乌素沙漠边缘,导致这里一年四季风沙肆虐,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。沧海横流,方显英雄本色。尽管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世世代代都在与风沙作斗争,但也涌现出很多“治沙英雄”,石光银就是开拓创新的典型代表。

  1984年,石光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成立了全国第一个“联合农户治沙”的治沙公司,干起了战天斗地的治沙事业。“我那时候就下定决心,这辈子就干治沙一件事。”石光银说。

  40年光阴,他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,彻底改变“沙进人退”的恶劣环境。他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,创造“公司+农户+基地”的新模式,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。“生命不息,治沙不止”,在他带领下,治沙精神定能代代相传。

  77岁的胡福庆,是浙江杭州的一名民间河长。2014年至今,他每天义务巡查河道、清理河道两侧垃圾,采样测量河水相关数据、监督水体环境质量。

  在胡福庆家里,标注采样日期和样本质量的一个个水瓶,记录水体特征与河道状况的一本本日记,见证这位民间河长多年如一日的巡护足迹。没有报酬,无论寒暑,胡福庆巡河脚步从未停歇,为守护水清岸绿贡献着力量。详细的日记,也为“黑臭河”变身“清水河”留存了生动“印迹”。

  8年多来,胡福庆累计巡河里程超6000公里,巡河时间超4000小时,写下巡河日记3000多篇,以奉献和热爱守护水清岸绿。

  河长,如同一条河的“家长”,不仅要眼里有河,更要心里有河。这是以胡福庆为代表的民间河长“守水有责、守水尽责”的动力源泉。放眼大小江河湖库,民间河长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守一方水土、护一域清流。无论是主动放下渔船和钓具,投身义务巡护并见义勇为的“平民英雄”周海明,还是患喉癌后无法说话,坚持用小画板反映河道问题的“无声河长”张海清,成千上万的民间河长与村民监督员、义务护水队、亲水志愿者等一起,秉持爱护之心、责任之心,充分激发了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。(摘自人民日报,标题《激发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》)

  面对着肆虐的风沙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英雄的陕北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开始对风沙宣战。在这里生活的牛玉琴长年累月的受风沙的侵袭,久而久之,一个想法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:“把沙堵住,让沙子不再来压庄稼苗苗,这样就能吃饱肚子”。她开始家庭承包植树种草,走出了“人进沙退”的第一步。

  在她的带动影响下,周围 1904 户家庭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茫茫沙海里植树 2000 多万株,通过造林治沙实现脱贫致富。

  1996年联合国防止沙漠公约组织邀请她去作报告,使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登上了庄严的联合国讲台,联合国的官员说牛女士的这种精神不仅成为中国,也应该成为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楷模,如果有更多的人像她这样,世界荒漠就有希望控制。

  1.我们既要绿水青山,也要金山银山。宁要绿水青山,不要金山银山,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

  2.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。建设生态文明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让我们从自己、从现在做起,把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。

  3.每一棵树的生态价值都不可或缺,每一个人的生态贡献都不容忽视。从种树开始,从小事抓起,筑牢绿色生活、绿色生产根基,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将带给世人更多惊喜。

  4.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,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、推动者。

  5.每个人的一小步,汇聚成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。一个人的力量有限,但只要乘以14亿多人口这个基数,就能迸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伟力。

 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。2021年,云南“短鼻家族”亚洲象群北上南归的长途旅行,引起全球关注。最近,它们有了新消息:野象健康状况良好,象群吸收了新成员,分成两群在不同区域活动。在全球亚洲象数量减少的背景下,象群不断壮大,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成果。其实不只是野象,大熊猫从“濒危”降为“易危”等级,朱鹮由1981年发现时仅存的7只增加到9000余只,藏羚羊繁衍迁徙,长江频现“江豚逐浪”……一个个生态故事,既彰显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,也启示我们,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,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,才能真正守护好大自然这一“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”。

 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,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,生态文明“四梁八柱”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。今天,河长制带来河长治,一幅幅鱼翔浅底、人水相亲的图画徐徐铺展;日益完善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,让保护生态不吃亏、能受益的局面渐成常态;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,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,形成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局面。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,既夯实了保护绿水青山、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,也让用制度文明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逐渐成为共识,让美丽中国渐行渐近。

  从“树保姆”到护林员,从河长到路长,林有人护、水有人管,既增强了群众的生态获得感,也激发了每个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、使命感。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,靖安不仅在生态建设上大有收获,在经济发展上也后劲十足,以绿水青山撬动了“美丽经济”。实践告诉我们,众人拾柴火焰高,众人植树树成林,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。从少废一张纸、少耗一度电、珍惜每一滴水、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,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久久为功,聚沙成塔,就能让各尽所能的小行动带来扮靓美丽中国的大效应。

 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,全球湿地不断遭到破坏,保护湿地成为一项世界性的问题。在此背景之下,多国于1971年签署《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》(简称《湿地公约》)。中国于1992年加入《湿地公约》,2005年当选为《湿地公约》常委会成员国,2021年出台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》。2022年11月,《湿地公约》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(COP14)在中国召开。此次大会标志以中国传统玉璧为造型,内嵌江豚、麋鹿、扬子鳄、朱鹳四种生活在中国湿地的珍稀濒危动物形态和人脸轮廓,意在表达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关系。

  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,中国青年该如何承担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责任?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,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。

  要求:选好角度,确定立意;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

 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,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在推动中国生态发展的新征程中,应发挥青春力量,凝聚“护蓝增绿”的合力。

  近些年,我们喜见中国绿色生态实践取得骄人的成就。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,“沙漠变绿洲”的奇迹举世瞩目。在世界的舞台上,中国一直在保护湿地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。随着“河长制”“林长制”为生态保护筑起制度的坚实堡垒,“水更清了,天更蓝了”成为我们举目间可以看到的环境变化。这样的变化也让我们感受到: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只考虑眼前发展的现代化,而是目光长远、惠及子孙后代的现代化。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是中国生态实践取得卓越成就的“制胜法宝”。

  在这份出色“绿色”成绩单背后,是一代代人投身生态实践的接力赛跑。常言道,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如果没有“塞罕坝人”的筚路蓝缕的奋斗,何来令世界惊叹的“绿色奇迹”;如果没有人与动物关系的改善,何来一路“象”北的浪漫“互动”;如果没有“蓝天保卫战”的号角吹响,何来蓝天常在,空气常新。站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角度,一个人的努力或许微不足道,一代人的坚守也许平平无奇,但把所有人的奋斗汇聚起来,就是足以改变一切的力量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。建设“美丽中国”,吾辈青年大有可为,也一定有所作为!

  有人觉得,生态实践、美丽中国建设这些词离青年们生活太遥远。可随着越来越多青年人投身环境、生态保护事业,我们逐渐意识到:青年应主动承担起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责任,成为生态事业的追梦人。2021年毕业后,谭文卓来到武汉沉湖湿地,正式成为一名“护鸟使者”。聊起未来时,她表示继续留下,守护湿地的鸟儿们的愿望。“希望我的一点点努力,能够提高大家对湿地、对野生鸟类的保护意识,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。”她如是说。放眼新时代,像“谭文卓”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,他们把人生坐标和祖国生态建设联系在一起,值得我们的鲜花和掌声。当然,在华夏播撒绿色种子,不能仅靠千千万万的“他们”,还要靠千千万万的“我们”,即便不是投身生态环境类行业,我们也能在平常一点一滴中,树牢尊重自然、保护自然的意识,为党和国家的“绿水青山”事业添砖加瓦。

  每一株绿色的生态价值都不可或缺,每一个人的奋斗力量都不容忽视。吾辈踔厉奋发,“中国式现代化”定能在世人面前展现更美、更蓝的天空。

英雄打赏一元巨款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