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呼唤

王友明:书香盈袖情满怀-读《军旅写作成才实录》有感(评论)

编辑:作文呼唤

王友明:书香盈袖情满怀-读《军旅写作成才实录》有感(评论),

王友明:书香盈袖情满怀-读《军旅写作成才实录》有感(评论)

作文未来的鞋,作文夏天,最__作文  初冬的夜晚,从窗缝挤进来的缕缕风儿,似乎可以透过皮肤上细小的毛孔,钻入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。在这样的时节,我格外想念那一缕阳光,想让它来温暖这寒风瑟瑟的静夜。

  这天中午,我收到一份快递,打开包裹一瞧,是两本《军旅写作成才实录》。我不禁心中窃喜:“这不正是我期盼的那一缕阳光吗?”霎时,它点燃了我的心火,温暖了我的心灵。看到红色封面上悬挂着的八一奖章,我顿时血脉偾张。那一刻,我想到了党旗,想到了国旗,想到了军旗。鲜红的旗帜,是先烈们用鲜血染成的、用生命换来的。红色,是共和国的颜色,象征光明、凝聚力量和引领未来。红色基因,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,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。在每篇文章的前面,附有观点鲜明,引人思考,传递信息,因势利导的“编者的话”;在每篇文章的后面,附有张夏战友画龙点睛,提纲挈领,语调丰富,字字珠玑的“点评”。由此可见,该书编委会,巧妙构思,蕴含深远的独运匠心。如此费尽心思,孜孜以求的精神,令我动容!

  寒夜的天幕,半个月亮斜挂,星星在闪烁着。我靠在床头,翻开扉页,书香盈袖,情愫满怀。折封上红底白字的“大事记”映入眼帘,这里记载的是《战友报》的演变过程。阅读着那一行行文字,我仿佛置身于那激情燃烧的岁月,那硝烟弥漫的年代;我仿佛看到老一辈新闻人,怀着一腔热血,以极大热忱投入一线采访报道的身影。他们的义无反顾,豪迈气概,不屈呐喊,真实报道,惊天地、泣鬼神!

  该书编委会,绞尽脑汁,精心谋划,奉献给读者的是一部大开本、582页、140篇文章、727万字的作品集。这是一部非常励志的书,战友们的每一种经历,都是人生中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,对年轻新闻人和文学爱好者的成熟成长,是一次有益地推动。这部书,赓续了红色基因,讴歌了丰功伟绩,彰显了新闻人不畏艰辛、奋力笔耕的精神风貌,成为新闻历史的活化石,成为激励现役官兵、退役军人、广大读者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、猎猎旗帜!正如马誉炜将军,在序言《好一个“战友”不了情》中所说:“集中起来出一本书,以永久留住众多老战友对已经消失的《战友报》的怀念和感激之情,同时也是对老部队、对有着近70年历史的一张军区部队报纸最好的纪念。”诚哉斯言!《军旅写作成才实录》的出版,的确是一件大好事,用“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”来赞誉,一点儿也不为过。故此,我要向该书编委会成员和所有的作者,致以最崇高的敬礼!

  著名史学家、杰出新闻工作者邓拓的女儿邓小岚,在序言《我会用毕生的情感来守护她》中,深情地说:“或许是骨子里有报媒血脉的传继,对报媒人有种自然的亲切感。任主编给我讲了《战友报》与我父亲邓拓曾担任主任的《抗敌报》的溯源关系,一下子掀起我情感的阵阵波澜。”是啊!提起《抗敌报》的情感往事,怎么能不引起她的极大共鸣和浓厚兴趣?!就是我这个生在新中国,长在红旗下的晚辈,读罢她“父亲任《抗敌报》报社主任的日子里”“文章结缘,父母筑巢马兰村”“战火中降生的‘我’,将根系在了马兰村”的深情讲述,早已感动得泪流满面了。她在序言的结尾说:“我期待着出席你们新书的首发式呢!”新书出版,她却远行,一种无言的伤痛涌上心头,泪水模糊了双眼。

  怀着浓郁的情,捧着厚重的书,我逐一拜读书中的文章。由于这些文章,曾经在公众号“我与战友报”征文活动中阅读过,再次重温便快捷轻松了许多。看到那些我所熟悉、所敬佩的名字,脑海里即刻浮现出河北老乡艾立起战友书评中的话:“在茶香氤氲充盈寒舍、书香四溢沁人心脾的氛围中,缓缓展开书卷。此时,伴着墨香,过往的军旅生涯和在‘战友报缘’群中的经历,像影视纪录片中的镜头般回放、交织、叠印,在我的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……”这段话,表达了我的心境。不期然的相遇,令我激动不已,往昔的战友之情凝结于此,耳边又响起雄壮嘹亮的《战友之歌》:“战友,战友!这亲切的称呼,这崇高的友谊,把我们结成一个钢铁集体,钢铁集体!”服役期间,我们是一个钢铁集体;集结于此,我们依然是一个钢铁集体!王凤贵战友在书评《一切都没有飘散,那份情还在》中,说得极好:“这是一本曾经的军中新闻人,对《战友报》无限眷恋的书信集。这是一本热爱《战友报》、被《战友报》培养起来的军中‘秀才’的大聚会。这是一本跨越时空、跨越身份、跨越地域的军中新闻人的情感大融合。”相逢就是缘,相聚就是歌,我的这颗心啊,被战友之情炙烤得滚烫。刘云霞战友在《春天的样子》中,诗意地说:“自古为文者最多情,更何况文友加战友,我们曾经同春共绿。”同春共绿的战友,情深似海,义重如山。我很欣赏马誉炜战友的序中之言:“叫一声‘战友’双泪流。真的,在我的印象里,还没有哪一张报纸,能让这么多的基层官兵产生一种名副其实的‘战友战友亲如兄弟’的情愫。报纸虽然远去,浓浓深情未了。”这样的深情,源于《战友报》的馈赠。

  开篇《处女作改变了我的命运》,是王廷国战友的真诚诉说:“那是一篇仅有400字的小稿。即便是在以阅读为主的那个年代,这样一篇小稿也不会引起读者太多的关注。但就是这篇处女作,却改变了我的命运。”读文生情,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曾经。半个世纪前,我的处女作《两车萝卜寄深情》,同样仅有400余字,被《临汾日报》刊登、《山西人民广播电台》播发,填补了部队通讯报道的空白。由此,我的写作之路,开启了新的篇章;我的人生之途,出现了新的转折!胡洪威战友《军旅生涯好伴侣》中说到的做法,我感同身受。他“注重利用《报》《战友报》推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新闻报道队伍建设。”我又何尝不是呢?在担任政治处主任、政治委员期间,我一直格外注重运用好《战友报》这个“政治课堂”,启迪思维,指导工作,成效显著。我经常以《战友报》为教材,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,并亲自授课。闲暇之余,我同官兵们一起阅读报纸、分析报道线索,鼓励大家动手创作,积极投稿。我更是率先垂范,宣传新风尚,弘扬正能量,共在《战友报》发表文章151篇。其中,有3篇文章被《报》转载,有1篇文章被《战友报》评为季度优质稿,荣获年度“好新闻”奖,有2篇散文获得“优秀作品奖”,2次被评为《战友报》宣传报道先进个人”,受到政治部通报表彰。阅读了李美生战友的《感悟新闻报道的力量——缘于一件难忘的事》,我的心头热浪翻滚,记忆的大门洞开,与那份《医院生活》小报的情缘往事,如潮水般涌来。那份小报,是在我手里创办的,《战友报》在二版显著位置刊发了图片新闻,在军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。翻开宋保华战友的《唯有动情处,驻心成永恒》,他与著名军旅作家石祥老师的合影,赫然在目。睹照思人,我的记忆回溯:1998年12月,我的第二本散文集《提篮小卖》结集出版时,石祥老师倾情作序,予以鼓励。《作人作文品为主》的序文,刊发《战友报》文艺副刊头条;1999年“七一”前夕,我前往北京,拜见了心仪已久的石祥老师。他那慈祥的面容,随和的性情,谦逊的态度,高雅的风范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返回部队,我就写出散文《走近石祥》。《战友报》文艺副刊头条发表,随后,《中华新闻报》《经济消息报》《山西日报》《生活晨报》《临汾日报》相继转发。阅读夏九焘战友的《十年战士情,廿年新闻缘》,我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——“京城活雷锋”孙茂芳。瞬间,与他相识相知的事儿浮现眼前。29年前,我们在参加后勤部组织的革命人生观、价值观先进典型巡回报告期间认识的,并相处20余天,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我曾到他家做客,那2间陋室里,满挂着他同总部首长的合影照片和各类奖状。特别是看到杨成武将军为他题写的“奉献”条幅,我心中肃然起敬。怀着深深的敬意,我写出散文《心中的祝福》,《战友报》文艺副头条发表,《报》副刊、《山西日报》周末版予以转发。那些样报,我一直珍藏在剪贴本里,我珍惜的是一份永恒不变的情感。打开《军旅写作成才实录》,我才发现,珍藏样报、珍惜情感的不单单是我,许多战友亦是如此。丁凤江战友在《永远珍藏的记忆》中说:“几十年来,我在部队4次搬家,转业回地方后又6次搬家,许多书籍和东西都丢掉了,唯独这个《战友报》合订本我像宝贝一样珍藏着,不肯丢弃。”杨金豹战友在《军旅生涯的心灵之窗》中说:“我珍藏的一叠叠登过稿的《战友报》和见报剪帖业已发黄,可当年对事业的追求和铁血情怀,仍在胸中激荡!”武秀清战友在《结缘《战友报》,一生未了情》中说:“只要生命还在,就与‘战友’相伴同行;结缘《战友报》,一生未了情!”胡立端战友在《让我怎样感谢你》中说:“我将把对《战友报》的美好情感,把《战友报》赐予我的精神财富,装进人生的行囊……”李胜华战友在《我割舍不断的情》中说:“让我们永远珍惜人生中这段宝贵的情缘吧!”

  天不老,情难绝。《战友报》之所以永远留存在战友们的心中,因为那是《珍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爱》(郭同久),那是《成长路上的“铺路石”》(董少波),那是《我的良师益友》(徐海),那是《难以磨灭的烙印》(杨志泉),那是《我的初恋“情人”》(吕红军),那是《“笔杆子”的摇篮》(郝占奎),那是《我进步的阶梯》(杨继平),那是《我心中永恒的灯塔》(赵理论),那是《我的启蒙老师》(冯建新),那是《深入骨髓的记忆》(岳永才),那是《前行路上的灯塔》(任志民)……王林强战友说:“缘结一次,情定一生。”杨速胜战友说:“终生难忘‘战友’情。”卢旭升战友说:“心香墨香永相伴。”孟祖眉战友说:“亦师亦友情未了。”周卫忠战友说:“点点滴滴记心头。”李化民战友说:“梦里依稀思念‘她’。”崔永跃战友说:“一句话,一辈子。”薛瑞鸣战友说:“故事不多,宛如平常一首歌。”程宝林战友说:“最是‘战友’情难忘。”郝湛秋战友说:“良师益友,情定终生。”信真战友说:“殷殷不了情!”

  字字读来皆是泪,句句吐露真性情,我被深深地打动了,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起来。当代文学家、诗人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诗中有句: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。”换言之,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《战友报》爱得深沉。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。是《战友报》人的关怀备至,无私奉献,令战友们感动在心。张福荣战友在《一碗热汤面》中,这样描写:“那天的汤面,我是和着泪吃下去的。那氤氲的热气,罩出一片朦胧,遮挡着我的双眼,没让泪水流下来。浓浓的香气,在屋中弥漫,飘进我的味觉,飘进我的人生和《战友报》的历史中。”在《社长下连》中,这样描写:“在我的脑海中,时常出现一幅画面。透过黄沙包裹的山顶卯梁,水泡河浜,一行人在迎风跋涉。”李爱萍战友在《有情有义的好社长》中,这样描写:“这次送稿我到了他的办公室,邱社长有些意外,激动地说:‘你都离开部队了,还这样支持我们的工作。中午你别走,我安排报社编辑跟你一起吃顿饭。’‘这怎么行呢,我找您上稿子,还是我来请你们吧!’我不好意思地说。‘就这么定了!’邱社长不容分说。”活灵活现的场景再现,感人肺腑;朴实无华的语言描写,直抵心灵!

  缘于此,战友们才从心底滋生出对《战友报》深挚的爱。请听,乔解民战友在《珍藏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》中,如此坦言:“《战友报》虽已停刊,但我们这些曾经的军旅新闻人,会把她亲切的名字和那些围绕她而发生的故事,永远珍藏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!”我在《一道闪光的记忆》中,亦坦言:“时至今日,《战友报》的名字,仍凝结在那一道闪光的印记里,存留在我生命的最深处。即使燃烬灵魂,也不会抹去我心灵深处那道闪光的印记,只要是想起,便会心生感动,便会热泪盈眶……”唐巾凡战友,曾是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,有着更加柔软的内心。她在《不想说‘再见’》中,动情地说:“如今,我脱下军装在社会上打拼。我经常抚摸《战友报》,想说忘记她真的好难,想说再见也真的好难。不想说再见,真的不想说。”“不想说再见”5个字,一下子就催出了我的泪水。我真的好想,响应刘敏战友《请在杏石口下车》的呼唤,踏访故地,重温旧梦!

  感恩之心,是做人之本。在《军旅写作成才实录》中,令我感动的还有那些感恩的篇章。倪福田战友在《难忘的记忆》中说:“当我拿起厚厚的剪贴本,看看以前发表的每一篇稿件,再看看自己得到的每一个获奖证书,都无不从心底喷涌出感激的暖流!”赵庆安战友在《致敬,我成长道路上的恩师》一文结尾,只写了一句话:“致敬,我成长道路上的每位恩师。”言语不多,情深意笃。黄河战友在《真心感谢你》一文的开头,就亮明内心:“细细想想,《战友报》也是非常值得感谢的‘角色’,她给了我很多不能替代的帮助与支持。”心存感恩,皆是美好。吉明战友在《最美的遇见》一文中,直率地说:“感恩军队,感谢军旅,让我在最美的生命年轮、青春年华里,遇见了——最美的《战友报》!》”仇秀莉战友在《人生最美恩师情》一文中,直言不讳地说:“今生能有缘遇到众多贵人的相助,才让我结下这段文学情缘。我今天的成绩,有着你们昨天的付出!我成长的足迹,有你们助推的动力!我愿借此机会,对那些见过面以及未见过面的恩师们,真诚道 声谢谢!”刘广敏战友在《难忘那段军营路》一文中,恳切地说:“一份份感激涌上心头,感恩部队这个绿色的战斗集体,感恩《战友报》社这个特殊的平台,感恩人生中那段难忘的历程,为我心头栽下一颗军人敢打必胜和向往成功的种子,艰苦难忘的军营生活和为《战友报》写稿练笔的经历,酿出了人生值得回味的甜蜜,培育了坚强、勤奋和担当的品格。”懂得感恩,是一种高贵的品质;懂得珍惜,是一种温暖的情怀。

  《军旅写作成才实录》中的120余位作者,年龄不同,军衔不同,职级不同,经历不同,成就不同,但有一点是相同的,那就是从辛勤笔耕中得来切身感受: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”

 

英雄打赏一元巨款吧!